【100+股票術語大全】投資新手需要知道的股市名詞懶人包

【100+股票術語大全】投資新手需要知道的股市名詞懶人包
文章目錄

對於剛踏入股市的投資新手來說,最困難的往往不是買哪檔股票,而是聽懂投資人之間的「行話」。

像是牛市(Bull Market)、熊市(Bear Market)、支撐(Support)、壓力(Resistance)等術語,幾乎天天在新聞、討論區或技術分析文章中出現,卻不一定每個人都真的搞懂。

為了讓你能快速融入股市世界,我們特別整理了這篇【100+股票術語大全】,分為四大類:基本股市術語、交易時常用名詞、股民交流用語、股市現象與分析術語

不論你是剛開戶的新手,還是想補足知識的投資人,都能透過這篇一次搞懂最常用、最關鍵的股票專有名詞,讓你閱讀財經新聞、分析報告時不再一頭霧水。

1. 基本股票術語大全

投資新手在踏入股市前,必須先了解一些最核心的股票術語。這些名詞可不只是金融新聞與專業報告的常用語,更是判斷投資風險、收益與市場趨勢的基礎工具。

以下將透過簡單易懂的解釋,帶你逐一掌握股票世界的關鍵詞彙,帶你打開股票世界的大門。

股票(Stock / Share)

股票是股份公司發行的所有權憑證,代表股東對公司資產與收益的部分擁有權。

買股票就等於成為公司的一小部分老闆,讓投資人分享公司成長,但也共同承擔風險。

股東(Shareholder)

股東是持有公司股票的人,依法享有股息分配、表決權等股東權益,同時也承擔公司經營風險。成為股東後,就擁有公司的一部分所有權,但同時需要承擔股價下跌或公司經營不善的風險。

股東是「公司合夥人」,享有分紅也須共同承擔經營風險。

面額(Par Value)

面額是指股票票面上印製的每股金額。在台灣現行面額多為新台幣 10 元。

面額只是會計與發行基準,不等於市價,市價會隨市場供需變化。

面額是會計和發行時的基準數字固定不變,並不等於股票市價,市價會隨市場供需而變動。

市價(Market Price)

市價是股票在市場上交易的實際價格,由買賣雙方的出價與成交決定,隨時波動。

市價會受到市場供需、公司基本面、投資情緒、國際情勢等因素影響,新手要理解市價會隨時變化。

市價是「當下成交價」,反映市場的短期共識,並不是公司的真實價值。

淨值(Net Asset Value, NAV)

淨值是指把公司資產減去負債後的剩餘價值,平分給總股數,就是每股淨值。

每股淨值可以用來衡量公司財務狀況,股價長期低於淨值可能代表低估,但也需注意公司獲利能力。

淨值 =(公司資產-負債)÷ 總股數

股利(Dividend)

股利是公司將盈餘分配給股東的報酬,形式可能是現金股利(發放現金)或股票股利(回饋股票)。

但不是每家公司都發放股利,成長型企業會選擇把盈餘再投入公司擴張。

股利是股東獲利來源之一,能保有持股獲得穩定收入,但若公司舉債發放股利,也可能是投資警訊。

殖利率(Dividend Yield)

殖利率是用來反映股東獲取現金回報的比例。投資時不要一看到「高殖利率」就認為便宜,其實可能是因為股價大跌、公司基本面惡化。

殖利率 = 每股股利 ÷ 股價 × 100%

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

IPO 指公司首次公開發行股票,從私人企業轉變為上市公司,股票能夠在交易所買賣。

新股上市初期波動較大,新手參與 IPO 時要注意風險與定價合理性,避免市場期待過高產生估值落差。

IPO 是新上市的股票,初期股價取決於市場期待,價格漲跌仍不穩定,投資時務必注意定價合理性。

上市公司(Listed Company)

上市公司是在證券交易所掛牌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必須符合財務、規模及公開資訊等要求。

上市公司股票流動性高,投資人可以透過交易所自由買賣。

大盤(Market Index)

大盤指股票市場整體走勢的指標,通常以加權股價指數代表,例如台灣的加權指數(TAIEX)。

觀察大盤走勢有助於判斷整體市場趨勢,避免逆勢操作。

大盤就像「市場溫度計」,反應目前整體市場的趨勢。

牛市(Bull Market)

牛市是指股市整體呈現持續上升趨勢的階段,投資信心高漲的市場環境。

在牛市中,投資人普遍偏向買進,期望股價繼續上漲,但過度追高容易在泡沫破裂時受傷。

牛市是指市場行情普遍樂觀,多數人看漲的時期。

熊市(Bear Market)

熊市是指股市整體長期下跌的階段,市場情緒悲觀,成交量萎縮。

熊市期間,投資人應以保守策略為主,避免過度攤平,保留現金等待機會。

熊市是「市場低迷期」,適合保守操作並等待轉機。

成交量(Trading Volume)

成交量是指在一定時間內交易的股票數量,反映市場活躍度與買賣力道。

成交量反映市場關注度,放大代表關注度提高,成交量縮小則顯示關注度下降。

開盤價(Opening Price)

開盤價是指股票在每日交易開始時的第一筆成交價格,由集合競價制度決定。

開盤價能反映當日市場對該股票的初步評價,新手可用開盤價與前一日收盤價比較,判斷市場情緒。

收盤價(Closing Price)

收盤價是指股票在每日交易結束時的最後一筆成交價格,通常作為技術分析的重要依據。

投資人常把收盤價和過去的價格相比,藉此判斷股價是走強還是走弱,以及可能出現壓力與支撐出現的位置。

最高價(Highest Price)

最高價是股票在某個交易日內成交的最高價格。主要反映當日買方的最積極出價水準,有助於分析市場的上行壓力。

最高價是「買方出價上限」,觀察壓力的重要依據。

最低價(Lowest Price)

最低價是股票在某個交易日內成交的最低價格。用來顯示當日賣方最願意成交的低價水平,常用於判斷支撐位置。

最低價是「賣方底線」,觀察支撐位置的關鍵。

市值(Market Capitalization)

市值是公司總股數乘以股價的結果,反映公司在市場中的總價值。

市值可用來區分大型股、中型股與小型股,新手可依市值大小選擇投資標的。

市值 = 公司總股數。× 股價

流通股數(Outstanding Shares)

流通股數是指可在市場上自由交易的股份數量。流通股數越多,單筆交易對股價的影響程度越低,價格穩定度高、流動性較好。

流通股數代表市場上「真正可以被買賣」的股份總數。

本益比(Price-to-Earnings Ratio, P/E Ratio)

本益比代表以現在的股價買進,多少年後可以靠公司獲利回本,常被用來評估股價是否合理。

本益比 = 股價 ÷ 每股盈餘(EPS)
P/E 越高代表市場對公司成長性期望高,但也可能存在高估風險。

每股盈餘(Earnings Per Share, EPS)

每股盈餘是公司每股為股東賺多少錢,是評估公司盈利能力最重要的指標之一。

每股盈餘(EPS)= 公司稅後淨利 ÷ 流通在外股數
EPS 越高通常代表公司獲利能力越好,但也需配合其他指標判斷。

股東權益報酬率(Return on Equity, ROE)

股東權益報酬率代表「股東每投入1元資本、公司能賺回多少報酬」,用來衡量公司利用股東資本創造獲利的效率。

ROE = 稅後淨利 ÷ 股東權益 × 100%
ROE 長期穩定高於 15% 的公司,通常代表經營績效良好。

資產報酬率(Return on Assets, ROA)

資產報酬率是評估企業「全部資產」運用效率的重要指標,反映公司用所有資產創造獲利的能力。

ROA = 稅後淨利 ÷ 總資產 × 100%
ROA 越高代表公司資源利用效率越好。

成交值(Trading Value)

成交值是成交量乘以成交價格的總額,可以反映市場資金流動情況。

成交值 = 成交量 × (平均)成交價格
成交值放大通常代表市場熱絡;反之則代表市場冷清。

除息(Ex-Dividend)

除息是公司決定發放現金股利時,將配發的現金金額從股票價格中扣除的機制。

因為公司把部分資產以現金分給股東,公司的總價值(市值)會跟著減少,因此股價也會相對調整。

除息日後買進股票將不會享有當期現金股利。

填息(Fill the Dividend Gap)

填息是指股價在除息後股價回升到「除息日前一天收盤價」或更高的現象。

填息速度快通常代表公司基本面佳、投資人信心強。

除權(Ex-Rights)

「除權」是公司發放股票股利時,將新增股票數量對應稀釋後,股價自動下調來反映公司已把部分股本分給股東的機制。

除權日後買進股票將不再享有當期股票股利或增資配股。

填權(Fill the Rights Gap)

填權是指股價在除權後股價回升到「除權日前一天收盤價」或更高的現象。

能否快速填權是作為評估公司體質、產業景氣及市場資金認同度的指標。

藍籌股(Blue Chip Stock)

藍籌股 (俗稱績優股) 是指規模大、財務穩健、獲利穩定的優質上市公司股票。

藍籌股是「財務穩健、波動低」的優質標的。

成長股(Growth Stock)

成長股是指公司具有高成長潛力,營收與獲利預計快速增加的股票。

成長股是「高風險、高報酬」的投資標的。

價值股(Value Stock)

價值股是股價低於公司內在價值的股票。

投資價值股通常需耐心等待市場修正其價格。

防禦型股票(Defensive Stock)

防禦型股票泛指經濟不景氣時,仍能維持穩定收益的股票,例如民生必需品、公共事業公司。

防禦型股票適合保守型投資人,用來降低投資組合波動。

高科技股(Tech Stock)

高科技股泛指所有高科技產業相關的公司股票,包含:半導體、軟體、網路公司等。

科技股波動性高,但成長潛力大,適合願意承擔風險的投資人。

流動性(Liquidity)

流動性是指資產能快速轉換成現金,且不影響價格的能力。

流動性高的股票交易容易進出,買賣差價(價差)較小。

流動性越高代表股票脫手的難度越低。

波動率(Volatility)

波動率衡量股價變動幅度的指標,常見的標準有歷史波動率與隱含波動率。

  • 歷史波動率(HV):以過去一段期間(如10日、20日、1年)股票報酬率標準差換算,反映過去實際漲跌幅度。
  • 隱含波動率(IV):由選擇權價格倒算出市場預期的未來波動幅度。

波動率高的股票風險大,適合短線交易;波動率低的股票適合長期持有。

停損(Stop Loss)

停損是設定一個價格點,當股價跌破該價時賣出以限制損失。

停損是新手必學的風險控制方法,可避免小虧變大虧。

停損是投資人「認賠」的標準線,若股價低於設定就賣出股票即時止損。

停利(Take Profit)

停利是設定一個價格目標,當股價達到該價時賣出鎖定獲利。

停利可防止股價回跌導致收益減少。

停利是投資人對單一股票獲利的「及格線」,若股價超過設定就賣出,將獲利變現。

K線圖(Candlestick Chart)

K線圖是一種常用的股價走勢圖,每根 K 線包含開盤價、收盤價、最高價與最低價。

K 線圖是「觀察價格趨勢與情緒」的基本工具,能觀察市場情緒與趨勢方向。

技術分析(Technical Analysis)

技術分析是利用歷史價格、成交量等數據分析股價走勢的方法。

新手可用技術分析輔助判斷買賣時機,但需要搭配基本面,避免單一依賴。

基本面分析(Fundamental Analysis)

基本面分析是研究公司財務狀況、產業前景與經營能力,以評估股票價值。

適合長期投資人,幫助判斷股票的內在價值。

投資組合(Portfolio)

投資組合是由不同資產組成的投資集合,例如股票、債券、ETF。

透過多元化配置,能降低單一投資失敗對整體的影響。

分散風險(Diversification)

分散風險是將資金分配到不同標的與產業,以降低單一投資失敗的影響。

分散風險是新手「投資必修課」,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槓桿(Leverage)

槓桿是利用借入資金進行投資,以擴大投資規模與潛在收益。

但槓桿同時也會放大損失,對新手風險較高。

槓桿是「雙面刃」,不只放大獲利也放大風險。

停牌(Trading Halt)

停牌是股票暫停交易的狀態,常因為重大訊息公布或異常交易而發生。

停牌期間無法買賣,恢復交易後股價可能大幅波動。

漲停板(Limit Up)

漲停板是股價單日最大漲幅限制,在台灣為前一日收盤價的 +10%。

漲停板代表買方極強,但新手不應盲目追高。

跌停板(Limit Down)

跌停板是股價單日最大跌幅限制,在台灣為前一日收盤價的 -10%。

跌停板代表賣壓極大,新手應避免貿然抄底。


2.交易時用到的股票術語

了解了基本的股票概念後,下一步就是進入實際交易。股票市場的買進、賣出,背後都有一套特定的交易規則與專用名詞。

這些股票術語是投資人操作時必須掌握的基礎,能幫助你正確下單、控制風險,並讀懂市場的運作方式。

市價單(Market Order,又稱為市價委託)

市價單是以當前市場最優價格立即成交的委託方式,不指定買賣價格。

市價單適合快速成交,但成交價可能因波動而與預期不同。

限價單(Limit Order,又稱限價委託)

限價單是指定價格或更優價格才能成交的委託方式。

限價單能確保成交價格不超過預期,但不保證一定成交。

集合競價(Call Auction)

集合競價是集中一段時間內的買賣單據,依優先順序一次撮合成交的制度。

台股開盤與收盤前都採用集合競價,能反映市場整體意向。

撮合成交(Matching)

撮合成交是交易系統依買賣雙方委託條件自動配對成交的過程。

台灣證交所採電腦撮合,每秒可進行多筆交易。

掛單(Order Placement)

掛單是投資人將買賣委託送入交易系統等待成交的操作。

掛單可在成交前隨時修改或取消,適合等待目標價格出現。

撤單(Order Cancellation)

撤單是投資人在委託還沒有成交前,取消該筆委託。

撤單常用於風險控制或調整交易策略。

部分成交(Partial Fill)

部分成交是委託單的一部分已成交,其餘部分尚未成交的情況,常見於市場流動性不足或價格波動較大時。

當沖(Day Trading)

當沖是指在同一交易日內買進並賣出同一檔股票。

適合短線交易者,操作靈活但風險高,需要高度關注盤勢。

隔日沖(Overnight Trading)

隔日沖是指今日買進股票,隔天賣出以賺取短期價差。

風險低於當沖,但仍需留意隔夜消息對股價的影響。

融資(Margin Buying)

融資是投資人向券商借錢來買股票,利用「信用交易」放大槓桿、以較少的自有資金買進更多股票。

融資是槓桿的一種做法,能提高潛在收益,但同時也放大虧損風險。

融券(Short Selling)

融券是投資人向券商借入股票,然後賣出(先賣後買),期待未來股價下跌後再買回股票還給券商,賺取高賣低買的價差。

因為投資人的賣出的股票是向券商預先借來的,並非投資人實際擁有,所以融券又被稱為「做空」或「放空」。

融券風險極高,因爲股價上漲可能造成無上限的損失。

停損單(Stop Order)

停損單是一種交易委托單,投資人設定一個價格,當股價達到該價時自動賣出以限制損失。

停損單是新手必備的風險管理工具,避免小虧變大虧。

停利單(Take Profit Order)

停利單是一種交易委托單,投資人透過設定目標價格,當股價達到該價時自動賣出鎖定利潤。

停利單可防止股價回跌而損失已獲得的收益。

追價(Chasing Price)

追價是投資人在股價快速上漲或下跌時,為了怕錯過機會而以比當下價格更高的掛單積極買進,或在下跌時恐慌「殺價」追賣。

追價容易因情緒影響,而造成高買低賣的風險。

委買價(Bid Price)

委買價是買方願意支付的最高價格。

股價與委賣價的差距反映市場的供需與流動性。

委賣價(Ask Price)

委賣價是賣方願意接受的最低價格。

股價買賣價差(Spread)越小,流動性通常越高。

買賣價差(Spread)

買賣價差是委賣價與委買價的差額。

價差越小代表市場流動性越好,交易成本越低。

成交筆數(Number of Trades)

成交筆數是交易日內全部股票成交的次數。

成交筆數能反映市場交易活躍程度,與成交量一同觀察更準確。

沖銷(Offset)

沖銷是指把手上已有的股票(多頭)或融券賣空的股票(空頭),透過相反方向的交易把持倉歸零,也就是俗稱的「平倉」。

當沖、隔日沖交易中,買進後賣出或賣出後買進的操作就是沖銷。

成交均價(Average Price)

成交均價是指成交總金額除以成交總股數的平均值,能幫助投資人判斷自己買進或賣出的平均成本。

成交均價 = 成交總金額 ÷ 成交總股數

盤中(Intraday)

盤中是指交易日內的交易時段。

盤後(After-hours Trading)

盤後是指正式收盤後的交易時段,採單一價格集合競價的模式進行。

開盤(Market Open)

開盤是指每日交易時間的開始。

收盤(Market Close)

收盤是指每日交易時間的結束。

有效委託(Good Till Date, GTD)

有效委託是設定委託單在指定日期前有效。

有效委託適合需要等待特定價格的交易策略。

立即成交或取消(Immediate or Cancel, IOC)

IOC 是指委託單送出後,能成交多少就成交多少,剩餘部分立即取消,不會保留未成交張數繼續掛單。

適合快速執行但避免掛單過久的情況。

全部成交或取消(Fill or Kill, FOK)

FOK 是指委託單要嘛全部成交,要嘛全部取消。

適合不想分批成交的大額交易。

追繳保證金(Margin Call)

追繳保證金是指當融資或期貨部位因虧損導致保證金不足時,券商要求補足資金。

若沒有及時補足資金,可能被強制平倉。

強制平倉(Forced Liquidation)

強制平倉是券商在投資人未補足保證金時,直接賣出或買回持倉以結束交易。

強制平倉可以避免虧損進一步擴大,但會造成立即損失。

漲幅(Price Increase Percentage)

漲幅是指股價相對前一交易日的上漲百分比。

漲幅 =(今日收盤價-前日收盤價)÷ 前日收盤價 × 100%。

跌幅(Price Decrease Percentage)

跌幅是指股價相對前一交易日的下跌百分比。

跌幅 =(前日收盤價-今日收盤價)÷ 前日收盤價 × 100%。

漲跌幅限制(Price Limit)

漲跌幅限制是交易所對單日股價波動的最大限制幅度,若達到上限就稱為「漲停板」;反之則稱為「跌停板」。

在台灣目前漲跌幅限制為 ±10%,用以防止過度投機。

注意股(Attention Stock)

注意股是證交所針對股價或成交量異常的股票,發出的「風險提醒標示」。

若股票出現短時間內劇烈波動或交易異常,證交所會將其列為注意股,提醒投資人留意風險。

被列為注意股不代表公司有財務問題,而是單純針對交易行為做出的警示。

處置股(Disposition Stock)

處置股是證交所針對異常交易股票採取的強化管制措施。

被列為處置股後,該股票可能會改為「每 5 分鐘撮合一次」、或限制單筆委託金額與張數,藉此降低投機炒作。處置期間投資人買賣較不方便,但目的是維護市場公平與穩定。

恢復交易(Resume Trading)

恢復交易是停牌結束後,股票重新變回能夠進行交易的狀態。

連續競價(Continuous Auction)

連續競價是盤中交易時段內,投資人每送出一筆委託單,系統就立即與市場現有掛單做撮合,不用等特定時間批次執行,這就是「逐筆撮合制」。

成交價(Transaction Price)

成交價是交易雙方成交的實際價格。

每筆成交價都會即時顯示於行情系統,反映市場買賣情況。


3.股民交流常用術語

在股市的世界裡,除了專業的財經指標,投資人之間也發展出許多專屬的口語化說法。這些詞彙常見於討論區、社群或新聞標題,用來形容投資人心態、操作手法與市場氛圍。

了解這些交流用語,能幫助你更快融入投資社群,也能看懂股市背後的情緒脈動。

主力(Market Maker / Big Player)

主力是指擁有大量資金、籌碼與資訊,有能力影響個股或甚至大盤行情走勢的大型投資者或資金方,通常包括法人、基金、大戶或操盤手。

主力因為掌握大量資金,能透過集中買進或賣出改變股價方向。

散戶(Retail Investor)

散戶是指以個人名義、資金規模較小、為自己操作買賣證券的投資人。

散戶單筆交易量小、操作風格多樣,個別力量不容易影響市場走勢,因此操作上要比主力、大戶更加謹慎。

韭菜(Chives)

韭菜是指部分投資者在被套牢或虧損後仍會反覆進場,成為市場上容易被收割的對象。

由於韭菜割了還會再長的特性,所以被拿來比喻容易被主力或大戶收割的新手投資者。

抬轎(Pump)

抬轎是指投資人在主力或大戶已經布局完畢後進場買入,幫助推高股價,讓早先進場的人順利獲利出場。

抬轎指的就是「替主力維持市場價格,最終自己被套牢」的族群。

接盤俠(Bag Holder)

接盤俠是指在股價高位時接手他人賣出的股票,最終被套牢的投資人。

接盤本來是金融市場術語,指無條件同意並買下別人拋出的資產或權益,因此網民用接盤俠泛指盲目聽信流言,替別人抬轎的韭菜

洗盤(Shakeout)

洗盤是由能力影響股價的市場參與者透過壓低股價或製造波動,迫使意志不堅的投資人賣出股票的操作手法。

洗盤是主力營造的假下跌,目的是將散戶趕出場搜集資金。

鎖單(Lock Position)

鎖單是投資人持有股票後不輕易賣出的行為,通常是看好後續市場情勢或不想短期操作的投資人。

割肉(Cut Loss)

割肉是指在虧損時賣出股票以即時止損,避免損失持續擴大。

割肉是投資中的「止血」,小虧換避免大虧。

套牢(Trapped)

套牢是指投資人買入股票後,股價持續下跌並低於買入價,導致賣出會虧損的狀態。長期套牢會占用資金,降低操作靈活性。

套牢就是賣不了或難以賣出的股票。

護盤(Support the Market)

護盤是主力、政府或大型機構在市場下跌時,透過買入支撐股價,避免恐慌性崩盤。

護盤行為短期內可穩定市場,但不一定能改變長期趨勢。

衝高(Price Surge)

衝高是股價在短時間內快速上漲的現象,可能藉由散步消息刺激市場或主力注入資金時發生。

跳水(Plunge)

跳水是股價突然急速下跌的情況,常見原因有市場恐慌、主力出貨等。

放量(Volume Increase)

放量是某段時間內成交量明顯變多,高於近期平均水準。

放量同時代表市場參與者大幅增加,交易活絡,資金大舉進出。

縮量(Volume Decrease)

縮量是成交量明顯減少,此時市場交易活躍度變低、資金觀望或買賣雙方動能下降。

拉抬(Push Up)

拉抬是主力或大戶集中買入以推高股價的行為。

出貨(Unload)

出貨是主力或大戶將持有的股票分批賣出換取現金的行為。

吸籌(Accumulation)

吸籌是吸籌就是主力在股價低檔時,悄悄買進股票,慢慢累積持有股數。

吸籌就是主力刻意降低收購量偷偷存貨。

倒貨(Dumping)

倒貨是主力在高位迅速拋售大量股票,最終導致股價急跌。

倒貨就是主力們相繼退場,將引發價格下跌。

爆量(Volume Explosion)

爆量是成交量極度放大的情況,可能出現在突破、暴漲或暴跌時。

爆量同時指短時間內暴漲或暴跌兩種情況。


4.股市現象與分析術語

股價的漲跌並不只是隨機起伏,而是反映了資金、消息與市場情緒交織的結果。在這樣的變化中,投資人常用一系列分析工具與觀察名詞,來判斷趨勢強弱、風險高低與可能的轉折點。

以下將整理常見的股市現象與分析術語,透過清楚的定義與判讀方式,幫助你更有效率地看懂行情,避免只憑感覺操作。

多頭趨勢(Uptrend)

多頭趨勢是股價呈現階梯式上升,高點與低點都不斷上漲的現象。

空頭趨勢(Downtrend)

空頭趨勢是股價呈現階梯式下跌,高點與低點同時持續下降

盤整(Sideways / Range)

盤整是價格在固定的一段區間內震盪,沒有明顯方向性。

盤整就是忽高忽低,市場情況尚不明朗。

拉回(Pullback,又稱回檔)

拉回是上升趨勢中的短暫下跌。健康的拉回通常成交量縮小,並且守住均線或支撐位;投資人常分批承接並設好停損。

拉回是持續上升的頓號,休息後會持續成長。

反彈(Rebound)

反彈是下降趨勢中的短暫上漲。有可能是下跌後投資人技術性回補,但如果成交量不足,很容易再往下跌。

反彈就像自由落體的過程中「喘口氣」,停頓後有機會再次下跌。

突破(Breakout)

突破是指股價成功站上先前多次上不去的價格位置。

突破就是價格超過多數投資人設定的「天花板」

跌破(Breakdown)

跌破是指股價掉到先前多次不會跌破的價格位置以下。

跌破就是價格低於地面摔落到地下室。

支撐(Support)

支撐就是股價往下掉時,常常停住、容易谷底反彈的價格範圍。支撐通常出現於歷史低點或成交密集區,被投資人用來判斷買入點。

支撐 =「股價的地板」

壓力(Resistance)

壓力就是股價往上漲時,常常卡住、股價容易被壓回來的價格區間。

壓力 =「股價的天花板」

均線(Moving Average, MA)

均線是把一段時間的收盤價加總,再取平均畫成的線,用來看股價的趨勢。

股價在均線上方、而且均線向上,代表趨勢較健康

季線與年線(Quarterly & Yearly MA)

季線(60 日 / MA60)與年線(240 日 / MA240)是中長期均線,用來觀察大格局走勢。

股價長期站在年線上,多頭趨勢穩定;若跌破年線且成交量放大,代表走勢偏弱。

量價關係(Price–Volume)

量價關係是把成交量和價格一起觀察,判斷漲跌是否有力道支持。

漲勢最好「價漲量增」,跌勢健康是「價跌量縮」。若漲卻量縮、或跌時放量,通常是警訊。

背離(Divergence)

背離是股價走一個方向,但技術指標卻走相反方向。

股價創新高但指標沒跟上 = 可能轉弱;股價創新低但指標向上 = 可能止跌。

RSI(Relative Strength Index)

RSI 是檢測股價漲跌速度的指標,判斷「過熱或過冷」,常用 14 天計算。

• RSI > 70 = 偏超買,容易回檔
• RSI < 30 = 偏超賣,容易反彈

KD(Stochastic Oscillator)

KD 指的是用收盤價在一段時間區間的位置,判斷股價是否過熱或過冷。

當 K 線向上突破 D 線時,通常代表買方力道較強;反之則偏弱。若 KD 長時間維持在高檔,表示股價走勢很強,但也提醒可能漲得太快,短期有修正風險

MACD(Moving Average Convergence Divergence)

MACD 是用長短期均線的差,觀察趨勢強弱和動能的指標。

MACD 出現黃金交叉,通常代表轉強;柱狀圖由負轉正,也常是上漲訊號。

布林通道(Bollinger Bands)

布林通道以均線為中心,上下加減兩倍標準差,形成價格通道。價格維持在這個區間常被認為是正常波動範圍。

布林通道 =「價格的安全帶」。

ATR(Average True Range)

ATR ATR 是用來量化股價波動的方法,計算方式是先找出每天可能的最大波動,再取一段時間的平均。

操作方法:每天先算出三個數字:
1. |今日最低價 − 昨日收盤價|
2. 今日最高價 − 今日最低價
3. |今日最高價 − 昨日收盤價|
取這三個裡最大的,叫做「真實區間(TR)」。再把連續 N 天(常用 14 天)的 TR 平均,就是 ATR。

缺口(Gap)

缺口是股價在連續兩天的走勢圖中,出現「中間沒有成交」的空白區域。

缺口是「趨勢的信號燈」,能判斷行情強弱與續航力。

頭肩頂/底(Head and Shoulders)

頭肩頂 / 底是股價價格曲線在走勢圖上形成三個明顯波峰或波谷的形態:

頭肩底:三個低點,中間的「頭」最低,兩邊的「肩」較高
頭肩頂:三個高點,中間的「頭」最高,兩邊的「肩」相對較低

雙重頂/底(Double Top/Bottom)

雙重頂 / 底是股價價格曲線在走勢圖上,兩次到達相近的高點或低點而形成的形態。

雙頂:價格兩次衝到差不多的高點卻無法突破,顯示壓力強
雙底:價格兩次下探到相近低點後撐住,顯示支撐有效

三角形(Triangle)

三角形型態是股價價格曲線逐漸收斂,形成上升、下降或對稱三角形的形狀。

上升三角形:高點幾乎平行,但低點逐步墊高
• 下降三角形:低點幾乎平行,但高點逐步降低
• 對稱三角形:高點越來越低、低點越來越高,雙方收斂

旗形/棒旗(Flag/Pennant)

旗形與棒旗是股價價格曲線在快速上漲或下跌後,出現短暫整理的形態。

• 旗形(Flag):整理區域呈長方形,價格在一個小斜坡通道內震盪
• 棒旗(Pennant):整理區域逐漸收斂,像一個小三角形

通道(Price Channel)

通道由兩條平行線組成,上軌是壓力,下軌是支撐。

通道 =「股價行走的軌道」。

超買/超賣(Overbought/Oversold)

超買代表價格漲得太快,超賣代表跌得太急。

超買/超賣反映市場過熱或過冷的現象。

貝塔(Beta)

Beta 是用來衡量某檔股票相對大盤指數的價格波動幅度,常見於財經網站、軟體及研究報告。

• Beta = 1:股價波動與大盤差不多
• Beta > 1:股價漲跌幅比大盤更大
• Beta < 1:股價相對大盤更穩定

阿爾法(Alpha)

Alpha 衡量投資報酬相對基準指數的超額收益,常見於財經網站、軟體及研究報告。

長期正 Alpha 代表選股或時機具優勢;短期正 Alpha 可能只是運氣。

夏普比率(Sharpe Ratio)

夏普比率衡量單位波動風險下的超額報酬,常見於基金評比、研究報告或投資平台。

數值越高代表「同樣的風險換到更多收益」,適合比較基金或投資策略。

最大回撤(Max Drawdown)

最大回撤是資產從高點到低點的最大跌幅,常見於投資績效報告與基金說明文件。

最大回撤 =「你能忍受的最慘跌幅」。

風險報酬比(Risk–Reward Ratio)

風險報酬比是單筆交易的潛在獲利與可能虧損的比值,常見於投資教學、策略工具與研究報告。

常用 ≥1:2 以上為標準,代表冒 1 元風險,至少要有賺 2 元的潛力。

市場廣度(Market Breadth)

市場廣度反映上漲家數、下跌家數與創新高/新低的分布情況,常見於大盤觀察報告與專業數據平台。

• 上漲家數 ≫ 下跌家數:市場結構健康,指數上漲有支撐。
• 下跌家數 ≫ 上漲家數:市場結構偏弱,即使指數沒跌也要警惕。
• 創新高/新低數據:創新高家數增加,代表趨勢廣泛擴散;新低家數增加,代表下跌壓力普遍。

漲跌比(Advance–Decline, A/D)

漲跌比以上漲家數與下跌家數的比例,衡量市場廣度強弱,常見於大盤觀察報告與專業數據平台。

• A/D > 1:上漲家數多於下跌家數,市場結構偏強。
• A/D < 1:下跌家數多於上漲家數,市場結構偏弱。
• 指數上漲但 A/D 疲弱:可能是假繁榮,要留意風險。

VIX(Volatility Index)

VIX 又稱「恐慌指數」,反映市場對未來 30 天波動的預期,常見於大盤觀察報告與專業數據平台。

• VIX < 20:市場情緒穩定,波動不大。
• VIX 20–30:波動升高,市場開始謹慎。
• VIX > 30:市場恐慌,短線可能伴隨轉折。

BIAS 指標(BIAS Indicator)

BIAS(偏離率)是用來衡量股價與其 N 日均線之間偏離程度的技術指標。

台灣常用門檻:短期如 5 日±6%,中期 10 日±8%,長期 20 日±10% 作為參考。

BIAS = (收盤價 − N 日均線) ÷ N 日均線 × 100%
• BIAS 高(正偏離):價格偏離均線太遠,可能過熱,短期容易回檔
• BIAS 低(負偏離):價格跌得過遠,可能為超賣,存在反彈機會

殖利率曲線(Yield Curve)

殖利率曲線顯示不同到期債券(短期 vs 長期)的利率水平,用來觀察景氣與資金偏好。

• 正常:長期利率 > 短期利率,經濟前景樂觀。
• 倒掛:短期利率 > 長期利率,常被視為景氣衰退的前兆。
• 趨平:長短期利率差縮小,代表經濟可能進入轉折。

升息/降息(Rate Hike/Cut)

央行透過調整政策利率,影響借貸成本、經濟成長與通膨。

• 升息:壓抑需求與估值,股市偏空。
• 降息:資金成本降低,利多風險資產。

量化寬鬆/緊縮(QE/QT)

QE 是央行大量購買資產、釋放流動性;QT 則是縮表回收資金。

財報季(Earnings Season)

企業集中公布季度財報的期間。

即便財報佳,若「利多出盡」,股價也可能回落。相關資訊常見於財經新聞與公司公告。

盈餘驚喜(Earnings Surprise)

公司盈餘明顯高於或低於市場預期的情況。若盈餘高於預期稱為正驚喜、反之為負驚喜。

估值擴張/收縮(Multiple Expansion/Compression)

指股票估值倍數(如 P/E)隨市場情緒或利率環境變動而放大或縮小。

估值擴張:投資人願意支付更高估值,股價上升。
估值收縮:投資人願意支付更低估值,股價下降。

板塊輪動(Sector Rotation)

資金在不同行業或板塊之間流動,推升或壓抑相關股票。

常與景氣循環、利率與政策相關,資訊見於大盤分析與研究報告。

新高/新低(52-Week High/Low)

股票創下過去一年內的最高或最低價格。

GDP(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 反映一國總體經濟產出,用來衡量整體經濟成長狀況,相關數據常見於政府統計公告與研究機構報告。

CPI(Consumer Price Index)

CPI 衡量消費者物價水準,是觀察通膨壓力的主要指標,數據常出現在政府公布的經濟報告與專業數據平台。

CPI 過高:代表通膨嚴重,可能引發升息,市場偏空。
CPI 適度:經濟健康成長,股市偏穩健。

PPI(Producer Price Index)

PPI 衡量生產者端的物價水準,反映企業成本壓力。

PPI 持續上升:企業成本增加,壓縮利潤,股市偏空。
PPI 下滑:成本壓力減輕,有利企業獲利,股市偏多。

再平衡(Rebalancing)

再平衡是依照既定比例,定期調整資產配置,避免某一類資產佔比過大。

再平衡多由基金或投資組合在季末、年末進行,投資人可在公告或基金說明書中觀察。

回歸均值(Mean Reversion)

回歸均值是價格或指標偏離平均水準後,有再回到平均值附近的傾向。

常見於震盪行情中,股價「漲多會回、跌深會反彈」;在趨勢行情中,偏離可能持續擴大,未必快速回歸。

缺口理論(Gap Theory)

缺口理論是透過觀察股價圖上,某一天的價格區間和前一天之間沒有重疊,形成一段空白的現象,用來判斷趨勢階段。

突破缺口:出現在趨勢初期,代表行情可能要展開。
測量缺口:出現在趨勢中段,可用來推估行情目標。
消耗缺口:出現在末端,代表動能不足,常是反轉訊號。

窗口粉飾(Window Dressing)

窗口粉飾是基金在季末或年末調整持股,以美化財報或投資組合的做法。

四巫日(Quadruple Witching)

四巫日是指股指期貨、股指選擇權、個股期貨、個股選擇權同日到期的交易日。

波動與量能顯著放大,短線噪音增多,價格容易失真。

Put/Call Ratio(賣權/買權比)

Put/Call Ratio 是衡量市場情緒的指標,用來比較市場上避險(賣權)與看多(買權)的力道。

Put/Call Ratio = 賣權成交量 ÷ 買權成交量
比值 > 1:賣權大於買權,代表避險或偏空情緒強,常被視為反向指標。
比值 < 1:買權多於賣權,代表市場偏多,看漲情緒強。

未平倉量(Open Interest, OI)

未平倉量指尚未結清的期權或期貨合約數量。

價格上漲 + OI 增加: 有新資金進場,趨勢延續機率高。
價格上漲 + OI 減少:可能是舊倉平倉,趨勢力道不足。。

融資融券餘額(Margin Balance/Short Interest)

融資融券餘額指的是投資人用借錢買股票(融資)或借股票來賣(融券)的總數量。這反映市場裡多空槓桿的力道。

融資餘額很高:代表很多人是「借錢買股票」。如果股價下跌,可能出現投資人被迫賣股票的情況,容易加速跌勢。
融券餘額很高:代表很多人是「借股票先賣」。一旦股價不跌反漲,這些人得急著買回股票補倉,可能造成股價快速上漲。

籌碼集中度(Holder Concentration)

籌碼集中度指的是股票是否主要集中在少數大投資人或機構手中,還是分散在很多散戶手中,數據通常由交易所或專業平台提供。

消息面交易(Event-Driven)

消息面交易是根據重大事件來操作股票,例如併購、法說會、產品發布、政策消息等。

訊息剛公布時常造成股價大波動,重點在評估「市場預期」和「實際結果」的落差。

指數加減(Index Inclusion/Deletion)

指數加減指的是股票被納入或剔除主要股價指數(如台灣 50),會引發被動型基金依規則買進或賣出。

• 納入指數:公告前常有炒作行情;公告後買壓減弱,可能回跌。
• 剔除指數:短期可能有賣壓,但若基本面穩定,長期影響有限。

回補(Short Covering / Gap Fill)

回補指的是「把之前留下的缺口或未完成的部位補回去」的動作。常見情況分為以下兩種:

  1. 空頭回補:投資人原本借股票賣出,當股價上漲時被迫買回補倉。
  2. 缺口回補:股價跳空上漲或下跌後,後來再回到跳空位置把「缺口」填平。

單一均線策略(SMA Strategy)

單一均線策略是一種透過分析均線與收盤價關係來判斷股價走勢的技術分析方法。

收盤價 > 平均價表示股價穩定維持上升。
收盤價 < 平均價表示股價可能向下走跌。

雙均線策略(Dual Moving Average Strategy)

雙均線策略是一種透過選擇兩條不同週期的均線走勢,以兩條均線交叉點來判斷價格趨勢的技術分析方法

黃金交叉:當短期均線從下穿過長期均線,代表短時間價格上漲的機會較高。
死亡交叉:當短期均線從上穿過長期均線,代表短時間價格下跌的傾向較明顯。

結論:正確理解股票術語,走穩投資每一步

股市充滿了股票術語與投資人自創詞,掌握股票專有名詞這些「工具」,才能正確解讀背後的意涵,並將其轉化為合理的投資判斷。

無論是基本的股價指標,還是社群裡的口語用法,最終都需要和你的投資策略、風險承受度合理搭配,才能發揮價值。

如果你也想了解更多股票基礎知識,持續關注 股神GOD,我們將提供你最完善的股市知識!

別再觀望,立即行動!免費開通帳號,搶先體驗專屬好康免費註冊
股神God: 台股、美股、ETF、虛擬貨幣、黃金原油投資指南
熱門分類
熱門標籤
文章目錄

你可能也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