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陣子只要打開財經新聞,幾乎一定會看到「台灣病」三個字。
源頭就是《經濟學人》(The Economist)一篇封面報導〈The hidden risks in Taiwan’s boom〉,直接把台灣貼上「Taiwanese disease/Formosan flu」的標籤。
它的指控大致是這樣:
- 台灣央行長期把新台幣維持在偏低水準,
- 讓出口企業很舒服,
- 但換來的是內需疲弱、薪資追不上物價、房價飆漲、金融體系累積風險。
很多台灣民眾看到的感受反而很直白:
GDP、出口數字好像都很猛,但為什麼我還是覺得日子很辛苦?這種「宏觀很亮、體感很悶」的落差,就是這次台灣病爭論的核心。

經濟學人眼中的台灣病:三組關鍵數字
先用幾個數字快速抓住《經濟學人》的邏輯:
- 匯率被低估 55%
- 依照他們調整過的「大麥克指數」,新台幣對美元被低估約 55%,是全球最嚴重的一個。
- 經常帳順差佔 GDP 16%、貨物貿易順差年化達 31% GDP
- 台灣被形容是「排除產油國跟轉口港後,這個世紀經常帳順差占比最大的國家」。
- 2025 年最新數據:經常帳順差約是 GDP 的 16%,貨物貿易順差年化甚至飆到 31%。
- 低匯率帶來三大扭曲
- 對內需族群課了隱形稅:進口的食物、能源、商品變得更貴,消費者購買力被移轉到出口商身上,私人消費占 GDP 比重自 1998 年以來掉了約 20 個百分點。
- 推高房價:央行長期印新台幣買外匯,資金淹滿金融體系,利率壓低,房價自 1998 年以來大約翻了四倍。
- 壽險業貨幣錯配風險:壽險業把將近 1 兆美元的家庭儲蓄丟進美元資產(像美國公債),但負債是新台幣計價;匯率一旦劇烈變動,就有「太大不能倒」的金融風險。
在這個框架裡,「台灣病」不是經濟衰退,而是失衡:
為了顧出口而壓低匯率,讓出口數字、企業獲利非常好看,卻讓一般家庭承受房價、物價、薪資停滯、金融風險的壓力。
央行與台灣學者怎麼回擊?「你只看大麥克,沒看到 iPhone」
這篇報導在台灣炸鍋後,央行很快就發新聞稿反駁,重點包括:
- 匯率不是只看一個「大麥克指數」,那只是媒體方便溝通的指標,不能代表真正的均衡匯率。
- 用 iPhone 售價換算,反而會得出「新台幣被高估約一成多」的結果,顯示單一商品當指標非常不可靠。
- 央行強調自己的作法是「順勢調節、減少波動」,而不是蓄意長期壓低匯率。
另外,台灣不少財經評論也提出幾個觀點:
- 台灣是高度出口導向的經濟體,匯率策略只是整個「成長模式」的一部分,不是唯一病因。
- 你如果只看匯率,忽略財政、稅制與產業政策,會把一個複雜的「系統問題」變成單點怪罪。
- 有人甚至直言,《經濟學人》用荷蘭病比喻台灣,是搞錯情境:荷蘭病是「靠天然資源搞到貨幣升值、製造業被打趴」,台灣則是靠高技術製造業撐起經濟,情況完全相反。
簡單講:
《經濟學人》看到的症狀很多是對的,但「全都怪在匯率」這件事,國內外學者並不買單。
從一般人的角度看台灣病:收入 vs 資產 vs 結構
如果把宏觀數字先放一邊,回到我們最有感的三件事:薪水、房價、職涯。
1. 薪水漲很慢:實質所得被侵蝕
財經媒體整理過,台灣多年來平均薪資成長幅度,明顯落後物價與資產價格成長。
- GDP、人均所得創新高,但多數受薪階級感受不大。
- 出口企業獲利不錯、股價也反映全球供應鏈紅利,但分配到勞工的那一塊有限。
- 非典型就業與工時長、加班文化,讓年輕人更難累積財富。
所以對很多人來說,「台灣病」直接翻譯就是:
「公司賺的大部分都沒落在我們身上。」
2. 房價與資產:資金推著房市跑,世代差距被放大
在低利率與資金寬鬆環境下,大量資金往房地產跟金融市場湧,結果是:
- 房價長期漲幅遠超過薪資成長,房價所得比在六都普遍高於國際認定的高房價門檻。
- 年輕世代進入房市難度愈來愈高,甚至變成「先繳完房貸再談退休」。
- 壽險、投信等機構把龐大資金丟向海外債券與股票,形成匯率與利率的雙重風險。
這部分《經濟學人》也點得很兇:
央行為了維持低匯率不斷印鈔買外匯,造成系統性資金過剩、利率低迷,房價因此被墊高,壽險又扛著巨大的美元資產部位,一旦匯率劇烈波動就可能出事。
3. 經濟結構:半導體超強,內需與服務業卻補不上
這次討論裡,還有一個關鍵字是「成長模式」:
- 台灣用的是典型的出口驅動策略,靠貿易順差帶動成長。
- 高科技製造業、尤其半導體,成了整個經濟的「大心臟」,出口與 GDP 貢獻度雙雙超高。
好處:
- 在全球 AI、晶片潮中,台灣的確是最大贏家之一。
壞處:
- 就業與薪資結構高度集中;
- 一旦產業景氣循環反轉,或地緣政治出現意外,衝擊幅度會特別大;
- 服務業與內需產業的投資、創新相對被忽視。
所以不少文章會說:「台灣病其實不是匯率病,而是成長模式的後遺症」——匯率只是比較好還是比較差的輔助工具而已。
經濟學人的藥方:讓新台幣循序升值可以治百病?
《經濟學人》給的解方其實蠻直接:
- 央行應該鬆手,不要再那麼用力壓低匯率。
- 讓新台幣走一條「溫和升值」的路,把出口導向的扭曲慢慢修正。
- 學新加坡一樣,設定一個長期的升值區間,讓市場有預期可循。
他們的邏輯是:
- 台灣已經不是開發中國家,人均 GDP 超過日本,外匯存底也很厚,
- 頂尖的晶片廠就算遇到 20% 升值,毛利率還是比國際大公司高,扛得住,
- 真正會受傷的是那些靠薄利出口、撐著一點點匯率優勢活著的傳產,長期來看本來就應該調整。
在這套劇本裡,適度升值+配套改革,可以把台灣從「出口優先、內需被壓縮」的成長模式,慢慢拉向更平衡的狀態。
但匯率不是魔法棒:本土學者與評論的提醒
然而,國內不少文章也對「升值就能治百病」打了一個大問號。
常見的幾個提醒是:
- 升太快可能先把製造業打趴
- 台灣很多中小企業、上游供應鏈本來就處在價格競爭的市場,毛利不高。
- 匯率若一次升太多,訂單很可能直接轉到其他國家,產業與就業恐怕先受傷。
- 壽險業的巨額美元資產會立刻中槍
- 匯率劇烈升值會讓美元資產帳面價值縮水,但新台幣負債不會跟著變少。
- 一旦壽險公司陷入資不抵債,牽連的是整個家庭儲蓄與金融穩定。
- 匯率只是整個系統的一環
- 就算升值能稍微改善進口物價與實質薪資,如果稅制、房地產政策不變,房價還是可能被資金推高。
- 如果所得分配還是偏向資本、對勞工與年輕世代不利,體感不見得會好多少。
有評論更直白地說:
「把台幣升值當作一帖萬靈丹,可能不是治病,而是讓經濟直接斷氣。」
對投資人來說,台灣病的實務意義是什麼?
站在投資和資產配置的角度,這場台灣病討論,至少提醒了幾件事:
- 匯率風險不是教科書,而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 新台幣長期偏弱,對持有海外資產的人是利多,對以新台幣領薪、在本地消費的人,是無形稅。
- 房地產與壽險商品背後,都有政策與匯率思維
- 房市長期多頭,很大一部分是資金與利率條件堆出來的,不是單純「人口喜歡買房」。
- 壽險強調保本、穩定收益,但背後的海外債與匯率暴露,值得投資人更認真看。
- 產業集中度與投資集中度,要一起思考
- 台灣經濟高度靠半導體,很多人的投資組合也高度集中在電子股;
- 一旦景氣循環或地緣政治轉變,衝擊會是雙倍疊加。
對一般投資人來說,理解「台灣病」背後的匯率與成長模式,不是要你去猜明天匯率,而是幫你在資產配置上,多想一步:
- 要不要多一點外幣、海外資產的配置?
- 要不要降低對單一產業和單一資產(比如房地產)的過度依賴?
延伸觀點:如果台幣真的升值 30%,會發生什麼事?
你在題目裡提到要放進這篇 Vocus 文章的觀點:
〈思想實驗:台幣升值30%會發生什麼事?經濟學人「台灣病」解方要台自廢武功?〉
這篇文章提出幾個有趣、也值得金融圈讀者思考的重點(以下為摘要轉述):
- 《經濟學人》把台灣病的病因幾乎全部歸咎在「央行壓低匯率」,其實是搞反因果關係。
- 真正的核心,是台灣的產業結構本來就高度依賴技術密集型製造業出口,匯率政策只是順著這個結構在做風險管理。
- 如果新台幣真的一次升值 30%,對半導體與廣義製造業來說,就是直接加了一個超高成本的關稅,等於要台灣自己削弱在全球供應鏈中的競爭力。
- 產業外移、投資減少、就業萎縮,很可能會比薪資改善來得快得多,最後變成「還沒治好台灣病,經濟先虛脫」。
換句話說,這篇文章不是否認台灣有問題,而是提醒我們:
討論台灣病時,如果只看匯率、不談產業、稅制、分配與國安,會得到非常偏斜的結論。
延伸閱讀:
鍾富瑋是誰?智通科創董事長的背景、經營策略與轉型故事
普發一萬最快11/12拿到!10000塊完整登記方式、資格條件與銀行優惠懶人包







